去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公布后,大家最关心的一项内容就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何时出台,都有哪些内容。
就在今天上午,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
虽然草案的全文没有公布,但目前,《副中心详细规划》已经形成阶段性成果。今天上午的会议中,也透露出城市副中心规划的一些重点内容。可以给大家先“解解渴”。
01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明确:为落实城市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充分考虑延续古都历史格局、治理“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着眼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完善城市体系,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形成“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着力改变单中心集聚的发展模式,构建北京新的城市发展格局。
其中的“一副”就是北京城市副中心。

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范围为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总面积约155平方公里。外围控制区即通州全区约906平方公里,进而辐射带动廊坊北三县地区协同发展。
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城市副中心为北京新两翼中的一翼。应当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根据这个定位,在今天的会议上,市规土委主任张维也表示,《副中心详细规划》中,将重点处理好副中心与中心城区的关系,与副中心外围地区的关系,与城市东部地区和通州周边地区的关系。
02
在空间结构方面,《副中心详细规划》将形成“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何为“一带一轴多组团”?
一带是以大运河为骨架,构建城市水绿空间格局,形成一条蓝绿交织的生态文明带,沿运河布置运河商务区、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枢纽地区、城市绿心3个功能节点。
一轴是沿六环路形成创新发展轴,向外纵向联系北京东部地区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北京新机场,对内串联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行政办公区、城市绿心、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及度假区等4个功能节点。
多组团则是依托水网、绿网和路网形成12个民生共享组团,建设职住平衡、宜居宜业的城市社区。

城市特色方面,副中心将突出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绿色交通、生态市政、民生共享、风貌景观等专项系统的多规合一,形成一张规划蓝图。
这包括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
顺应现状水系脉络,科学梳理、修复、利用流域水脉网络,建立区域外围分洪体系,形成上蓄、中疏、下排多级滞洪缓冲系统,涵养城市水源,将北运河、潮白河、温榆河等水系打造成景观带,亲水开敞空间15分钟步行可达。
同时,建设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
构建大尺度绿色空间,促进城绿融合发展,形成“两带、一环、一心”的绿色空间结构。两带是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廊坊北三县地区东西两侧分别约一公里、三公里宽的生态绿带;一环是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外围形成环城绿色休闲游憩环,长度约56公里;一心即城市绿心,约11.2平方公里,通过对原东方化工厂地区进行生态治理,建设公园绿地及若干公共文化设施,打造市民中心。规划建设33个公园。
副中心还将建设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深入挖掘、保护与传承以大运河为重点的历史文化资源,对路县故城(西汉)、通州古城(北齐)、张家湾古镇(明嘉靖)进行整体保护和利用,改造和恢复玉带河约7.5公里古河道及古码头等历史遗迹。通过恢复历史文脉肌理,置入新的城市功能,古为今用,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创新活力。
03
此外,《副中心详细规划》中,还将促进行政功能与其他城市功能有机结合。
张维介绍,副中心将紧紧围绕承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促进行政功能与其他城市功能有机结合,以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为主导,形成配套完善的城市综合功能。具体来说:
一是发挥行政办公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有序推动中心城区市级党政机关和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搬迁,带动中心城区其他相关功能和人口疏解。

二是依托运河商务区和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等地区,加强商务服务功能的细化落实,制定详细的准入门槛、激励政策与退出机制,重点承接部分中心城区商务服务功能。
三是充分发挥通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势,以文化旅游区和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重点,促进文化与传统、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时代的融合。
四是围绕三大主导功能形成高品质的城市综合功能,依托城市绿心、家园中心营造宜居的居住环境,建设优质的公共服务设施,为居民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服务。
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规模调控目标为100万人左右;到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调控目标为130万人以内,就业人口规模调控目标为60—80万人。通过有序推动市级党政机关和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搬迁,带动中心城区其他相关功能和人口疏解,到2035年承接中心城区40—50万常住人口疏解。
04
副中心城市将来交通如何?是否宜居?也是大家关心的。
《副中心详细规划》中,将在城市综合交通、职住平衡、公共空间多点发力。
“坚持用最先进的理念和国际一流的水准规划建设管理北京城市副中心”这条在副中心规划和建设中始终遵循的标准,注定了副中心将来一定是一个高标准、高水平的城市。
《副中心详细规划》从城市综合交通、职住平衡、公共空间等人们日常生活最关注的方面,提出针对性的策略。
首先,副中心将建设以人为本、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系统。以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为主导,优先保障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构建“小街区、密路网”的路网体系。
据了解,按照规划,通州“副中心”与中心城区、新城之间,将构建七横三纵的轨道交通线网,五横两纵的高速公路、快速路网络。
其中七横三纵地铁网:七横指平谷线、京唐城际、市郊铁路、M6线、八通线、M7线和R1线;三纵则是指M17线、S6线、城际铁路联络线。
五横两纵中,五条横向通道指潞苑北大街(姚家园路东延)、广渠路东延等;联系副中心和东部地区的两条纵向通道指六环路和密涿高速公路。
第二,是建设职住平衡的宜居城区。优化城乡职住用地结构,建立混合有序的用地布局,加强住房保障,打造公平、优质、智慧的民生服务体系,推动副中心职住平衡发展。
第三,是塑造高品质、人性化的公共空间。构建层级明确、连续贯通的公共空间体系,深挖空间资源增加公共空间总量,构建功能复合的公共空间,提升公共空间的品质和艺术性。
第四,是提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刚性与弹性的关系,管控好刚性约束条件,避免出现重大结构性问题,通过划定战略留白地区,为城市发展预留弹性空间。
第五,是创新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提升城市智慧化管理水平。坚持技术创新为人民群众服务,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