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人们在修复哈德良长城。

哈德良长城。
最近的几天,一则“最美野长城被抹平”的消息被各大网站转载,尽管有关方面一再强调,这一影响审美的修复是根据科学的维修方案所做,但仍然难以抚平人们的愤怒。此事也引起了包括BBC在内的多家外媒进行报道。
其实,除了中国的万里长城外,在其他国家也有不少类似的“长城”,这其中就包括英国的哈德良长城、以“哭墙”闻名于世的耶路撒冷古城墙等等。
遭遇风化、雨水侵蚀几乎算是所有这些古城墙都要面对的命运,也因此,对它们的修复成了一项难题,“这种难度不仅来自技术上。技术人员都是怀着最好的本意,但同时却不得不面临有限的实践条件。”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艺术文化学院教授皮特?斯通在接受《京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英国:哈德良长城
哈德良长城位于英国不列颠岛,始建于罗马帝国时期,从东海岸泰恩河口,至西海岸的索尔韦湾,横贯不列颠岛的颈部,全长约118公里,包括城墙、瞭望塔、里堡和城堡等,完整地代表了罗马帝国时代的戍边系统。
据公开资料显示,公元122年,罗马帝国皇帝哈德良为防御北部皮克特人反攻,保护已控制的英格兰的经济,开始在英格兰北面的边界修筑一系列防御工事,后人称之为哈德良长城。
哈德良长城城墙大多使用的是当地的石灰石,不过在西边的一段使用的是草泥,因为附近没有石灰石。如今的哈德良长城是英格兰北部最受欢迎的景区,并在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每5年制定一份管理规划
据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艺术文化学院教授皮特?斯通介绍,英国政府早自1880年代起,就开始介入哈德良长城的保护工作。到20世纪20年代,英国政府制定了《古迹与考古地区法》,并于1928年把哈德良长城置于该法律保护之下。
哈德良长城的保护有三个显著特点:每5年制定一份统一的管理规划,不仅确定5年内要达成的中期目标,也确立了对未来30年保护管理工作的长期指导原则。
规划还确认了对保护工作的四项基本要求,这四项要求是:第一,保护考古遗址和周围有特色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第二,促进符合世界遗产保护的农牧业体系的发展,以免现代农耕或畜牧方式改变原有景观;第三,合理规划公众游览路线和游览方式,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第四,通过遗产管理促进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此外,设立了定期监测长城保护状况的机制,利用一切可行机会改善长城的保护工作。
手工修复采用原始材料
“对于这些古遗迹来说,最好的修复办法当然是采用和建造时期安全相同的材料。”皮特?斯通说。但由于经费、取材等现实原因,实际的修复工作中往往很难做到如此。
2013年8月,英国曾经展开过一次关于哈德良长城的修复工作。这次修复耗资50万英镑,由哈德良长城信托基金出资,耗时两个多月。
整个修复过程几乎没有采用现代化技术,全部由工人们采用最原始的方法手工完成。工匠们从长城较为坚固的部分找出一些罗马时代的石头,将它们用于加固脆弱的部分。出于对遗迹的保护,工人们并没有使用太多其它的材料。
展开修复之时,正值苏格兰独立公投开始之际,横跨英格兰和苏格兰境内的哈德良长城自然也因此受到关注。一名工人还曾开玩笑说,“如果苏格兰成功公投独立了,那我们真得用混凝土来重新修一遍这个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