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交量的持续走低和全国房价的触顶回落已使房地产市场明显感到了冬天的寒意。在一年多来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步步紧逼下,房地产开发企业走入了考验生存的时刻。
临近年底,不少中小房企无奈之下卖掉项目或公司退出行业,而抗寒能力稍强的大型房企则加快战略调整,“以价换量”来回笼资金,做好过冬准备。业内人士分析,今年底和明年初,房企业绩继续两极分化将在所难免,行业内外的破产、兼并与收购将成为常态。
资金链断裂 房企“割肉”求活
最近几天,武汉某小型房地产企业负责人刘杰心情很舒畅,曾经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停工了一个多月的项目又开工了。
刘杰所在的公司几年前在武汉三环线野芷湖附近拿了块地。工程眼看快封顶,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断出台,在限购、限贷的紧逼之下,企业的资金链骤然收紧。于是他四处找“投资商”合作。最后,武汉本地一家知名开发商同意购买该公司51%的股权正式入主这个项目。
近段时间,像这种“项目合作”在武汉房地产企业之间已经不是少数。个别楼盘甚至出现5个开发商共同开发的局面。
在武汉,房地产企业间的股权出让、兼并收购已经是风起云涌:在武汉光谷产权交易所,目前共有9家武汉房地产公司的11份股权挂牌转让,其中广电国博房地产有限公司等都是转让全部股权。
这种情形在一线城市同样普遍:10月14日,万通地产作价2.84亿元,将其持有万通时尚项目的49%股权以及8860万元的债券转让给深圳市万通核心成长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11月2日,上海证大发出通告,宣布已于10月28日将旗下全资附属公司证大置业作价95.7亿元出售。这意味着,证大持有近两年的上海外滩地王最终易主……
根据中原地产在对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四大产权交易所挂牌交易的房地产企业进行的不完全统计显示,截至10月份,今年在产权交易所挂牌出售的房地产企业或项目总数已经超过600宗,超过去年同期的一倍。
调控步步紧逼 房企步步惊心
房地产企业所面临的尴尬处境,是一年多来房地产调控不断升级的直接结果。从去年的“国十条”到年初的“国八条”,调控政策层层推进,房地产企业则使出浑身招数以求应对化解。
在调控不断发力,销量、库存、资金等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8月,70个大中城市有46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停止上涨。10月,全国房价环比指数首现负增长。
随着调控步伐的推进,房地产企业的状况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从上市房企的季报、中报及其披露的各项数据来看,随着市场热度的不断降温,上市房企从年初明确表示“不差钱”,到年中纷纷表态要“布局二、三线城市”,再到9月、10月业绩纷纷出现下滑、库存创下天量新高……走出了一段明显的下行曲线。应对市场大考,最根本的策略仍然是“降价”。根据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统计,10月份降价潮的持续蔓延同时,除少数直降项目销售回暖外,其余项目的滞销潮仍在加剧,10月底仅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库存住宅面积就达3109.3万平方米,市值逾6000亿元。
链家地产首席分析师张月认为,今年房企面临的资金难题经历了销售回款滞缓、融资渠道收紧、年底还贷乏力的渐变,渐趋普遍化、深度化。三季度末房地产行业面临的巨额债务,极有可能在主观上抑制房企来年的扩大融资的意愿,以避免高负债、高风险的资金危机重演。(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