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 楼市资讯 - 上海地产界奇才张兴标50岁创业的传奇经历 |
上海地产界奇才张兴标50岁创业的传奇经历
加入时间:2009-7-21 23:59:12 来源: 点击: |
|
来源:首席执行官 张兴标的办公室十分隐蔽。
来到上海兴盛实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盛”)所在的新梅大厦21层,却找不到一扇钉着“董事长办公室”牌子的门,寻常人即便来到这里,也绝难见到董事长张兴标本人。
但兴盛内部的员工都知道,一扇挂着“内审”牌子的门通往的就是老板张兴标的办公室。据兴盛的员工透露,这是因为找老板的人太多,而老板在做事的时候又不想受到外界干扰。
也许如此。
不过,亦有人将张兴标此举与其在富豪榜上的现身相联系。去年10月,《福布斯》杂志评出“2004中国富豪榜”,人称“上海地产界奇才”的张兴标及其家族以0.8亿美元的身家在其中位列第193位。
既然露了富,多些小心也在情理之中。
50岁创业
张兴标之“奇”就奇在,他是在50岁上才下的海。
此前,张在上海的沪西供电所工作了数十年。张早年就读于电力专科学校,毕业后即进入沪西供电所,从最基层的抄表员做起,当过用电监察,最后做到规划设计科科长。
用电规划是个炙手可热的“肥缺”,因为工厂也好,企业也好,住宅也好,其用电申请都需经过该部门审批。彼时的张虽只是一介科长,但可谓官小权重。按照张早年一位熟人的说法,当时沪西地区谁要用电,张兴标“他说有就有,他说没有就没有”。
是一块地皮改写了张此后的命运。1994年,张的朋友——海南置地的一位老总在闵行区找到一块空地,找张陪他一起去看。这块空地位于淀浦河与沪闵路之间,面积约有380亩。但到达之后,张的朋友便大失所望。当时,彼处还是野外荒郊,交通既不方便,配套设施又几乎完全没有,土地本身还泥泞不堪。当二人深一脚浅一脚地从这块空地里出来时,朋友当即做出决定:“这块地,不买了。”
孰料,边上的张兴标却一眼看中了这块地。据张后来说:“当时我看见那块地有点发光,就感觉到可能是一个很大的财运,我想我肯定要下海大干一番了。”
且不论此言虚实,总之,张当场就接过朋友的话说:“这块地,你不要,我要!”
朋友为张的魄力所动,便答应,如果张真打算下海,他可出面向银行担保,向张提供3000万元贷款,并可以海南置地的名义帮张拿下这块地。就这样,当年4月,张向单位提出辞职,告别了那个多少人求而不得的位子,创办了上海兴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这一年,张兴标刚好50岁。
兴盛创业之初仅有8人,其中4人是张兴标的家族成员,分别是张的哥哥、姐姐、姐夫和外甥。3名外人,一是后来为兴盛发展立下赫赫战功的孔红梅,一是现任办公室主任的杭新国,另外还有一名负责现场施工的技术人员。当时的办公室租在淮海中路上的南鹰饭店内。
然而,兴盛刚起家就遇到了一个几乎毁灭性的打击。当年8月,房子刚刚打桩,张就接到了全面停工的通知,理由是兴盛占用了外环线边上的绿化用地,是在红线外面违规造房子。
一停工,工人就来讨工钱了。一天,张接到电话报信,说是来了两卡车的人。张一听,赶紧从后门逃掉了。后来他还有后怕——如果不是逃得快,那次真的死掉了。
就在这时,一笔雪中送炭的600万“从天而降”。张的一位企业家朋友听说张的困境后,二话没说从自己670万的账户上大笔一挥划出600万,帮张打发了前来讨债的工程队。“大概我人做得比较好。”除此以外,张无以解释朋友的仗义。
3个月后,危机消除。市规划局的工作人员在考察了兴盛的工地后表示,兴盛没有违规。
据说,张在泰国旅游时,曾在帕提亚寺庙抽得一签,签上写的是:“一尾金麟,金麟变成龙,直冲西南;半路骑马,一路成功;龙变蛇,水变田宅。”张自认此签正是为己所写。
性情中人
据接近张兴标的一位人士称,张属于性情中人,做事往往不按常理出牌。而该人士同时认为,这正是民营企业兴盛得以崛起于楼市低迷的1994年的主要原因。
自开发第一个项目起,张兴标即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思维。一般的开发商在拿到地后,都是先开发外围最好的地块,以尽快实现资金的回笼,再去开发次好地块,再依次类推。而兴盛开发的第一个项目新梅花苑则位于地块南边的淀浦河边,距离沪闵路最远,在地块的最里面。张的逻辑是,要是里面的楼盘都能卖得好,那外面的就更不用愁了。
但新梅花苑一开始卖得并不好。张兴标自己是新梅花苑的第一个住客。一个月后,张找到了房子滞销的原因,就是“什么都不方便”。有天晚上张肚子饿了,附近连间超市都找不到。张于是去联系联华和华联。对方跑来看到,10万平方米的地上有20栋楼,却还没有居民,当然不肯进来。
执拗的张兴标就自己开起了超市,开完超市,还不过瘾,他索性又开了饭店、五金店、家具店、美容店,据说用的都是借来的钱。超市开张的头3个月,只有兴盛的职工自己去买点东西。
然而,日后的事实证明,看似笨拙的做法其实行之有效。后来买房子的人到新梅小区,自然就愿意买了。资料显示,当时上海一天的商品房销量仅40套,其中新梅占了4套,达到全市销量的1/10。
52岁的张兴标终于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新梅花苑刚卖完,张又做出一件令人费解的事。当时,新梅小区的居民去坐地铁要绕一个大圈子,走路大约要一刻钟。居民们经常抄近路,但要跨三道铁栅栏很危险。张兴标于是在那里造了一座天桥。这就是现在的新梅天桥,当时造价1200万元。
彼时,张兴标的口袋可能没有今天这么鼓。
公司里当时也有人建议张兴标去找附近几个楼盘的老板商量,大家都出点钱,因为天桥造好了也不只是新梅一个小区的居民使用。张兴标一口回绝。
令张兴标“意外”的是,天桥刚造好,新梅的房价一下暴涨200多元,二期项目新梅公寓成为1999年度上海第四、闵行区第一的热销楼盘,当初造天桥的1200万轻松收回。张兴标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老算计着投资下去能回收多少过来的小老板永远发不了大财。 张兴标的另一惊人之举是在2000年拿下新梅共和城地块。该地块属于华通开关厂。获悉该地块欲转让时,当时手上只有莘庄南广场一块地的张兴标立即从闵行杀到闸北介入谈判。此前,已有十余家开发商在和华通开关厂谈,报价都在每亩130万到138万之间。张兴标直接找到该厂厂长,开门见山道:“你开个价,我坚决不还价。一个原则,你也不要太斩我。”
当对方报出145万每亩的价格时,张当场拍板签约。
数月后,该地块价格飙升至200万每亩以上。
2003年,兴盛在资本市场成功收购上海港机(600732),将其更名为“上海新梅”,从而实现了借壳上市。
“家公司”
如今的兴盛,家大业大。据悉,目前集团从事房地产业的核心员工有70余人,如算上酒店、物业、装潢等子公司员工则有约800人。
张兴标喜欢将公司比做家庭,将自己称做家长,而将员工称做自己的孩子。据说兴盛总部的年轻员工,凡恋爱者必先带对象到老板处“面试”。员工结婚,张必出钱为其操办婚礼,并热衷充当证婚人。
得益于张的“家公司”管理模式,兴盛发展至今几乎无人跳槽。
尽管如此,兴盛的股权却牢牢地掌握在张兴标家族的手中,即便是当初与其一起创业的老员工也未曾分得公司的股权。
最近,兴盛二号人物、原常务副总裁孔红梅去职,令张兴标痛失左膀右臂。据悉,孔离开兴盛是因为家庭方面的原因。目前,兴盛的常务副总裁一职处于空缺状态,而张在公司内部表示,这一职位将一直空缺下去,它随时等待孔红梅的归来。
对此,兴盛员工无有异议者,因孔在公司威信甚高,某些员工认为,即便是老板独生女、现任上海新梅董事长的张静静亦无法与之抗衡。
现年31岁的张静静,是张兴标的掌上明珠,毕业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回国后即进入兴盛,曾在上海港机的收购重组中崭露头角。
尽管学历、能力都不俗,但眼下的张静静似乎尚未到能独当一面的地步。张静静的办公室在新梅大厦的20层,据兴盛员工讲,只要张兴标在公司,张静静几乎每日都要到楼上来找父亲。此外,一些老员工不习惯将张静静称做“张总”,而喜欢直呼其小名“静静”。
曾有媒体报道,张自称“公司老皇帝”,他表示,自己至少干到80岁,待幼主成年接班,才可放心退位。
|
|
延伸阅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