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比较热闹,除了土地市场的争夺吸引眼球外,反腐与秋后账再算,成为热点之一,并将仍然持续下去,在率先拉开背景的曝光台,重庆窝案当属亮点中的靓点。
报载,近日,重庆市司法系统对该市规划系统“窝案”一行贿者进行审理并宣判,这是该“窝案”中首次追究行贿者的责任,据悉,40多家开发商在该“窝案”中共行贿几千万元,该报道称,该房地产公司2004年通过挂牌取得重庆市主城区某地块,王红为谋取公司不正当利益,托时任市规划局总规划师、副局长的梁晓琦与市规划局渝中区分局局长、市规划局党组成员查红利用职务便利,在核发道路红线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绿地位置调整、控规调整中大开绿灯,特别是在控制性规划的调整中,将容积率由土地挂牌出让确定的3调高到4.46,除梁晓琦、查红外,重庆规划系统“窝案”的另8位犯案人均为厅级官员,已公布受贿赂达到4988.9335万元。
其他象江西、武汉、长沙亦深度报导过类似窝案的查处情况,日前住建部明令杀房价与清查历史遗留腐败问题将进入议事程序。
地产反腐除将“不当得利”收归国库外,还有利于房价稳定:
一、技术因素
从项目的开发成本稀释方向来说,提高容积率是最直接的办法,并且在提高容积率一块,存在一个潜规则,如果规划方案非常合理有效,为城市提供范本,那么是可以网开一面的。这也为一些官员伸手准备了诱饵与能动性。
由于在规划条件的修改方面,程序控制方面,有意义的只是重型项目,如果一个几万平的项目,涉及违法之事,一般当事人都比较忌讳,因此可以推断,存在通过规划渗透来达到寻利目标的,必是上量项目,即有利可图的项目,从算术来看,行贿受贿成本是固定成本,规模越大单位负担越低,寻租可能也就越大。
所以,反腐给予一些大项目以重击,从而抑制它们在售期间的非法涨价与惜售,尽可能将存货转换成现金是其必然出路,因此会带动价格下行。
二、前车之鉴与再拿地之谨慎行事
开发商从来不拒市场,但对行政手段是“心有余悸”。
以前拿地往往伴随与政府的讨价还价,主要还是围绕规划条件与有关公共配套费用的问题做文章。现在反腐频繁并加剧了,曝光面扩大,惩罚程度加剧,拿地时,开发商进行演练的时候,容积率、土地性质、可建物业分类指标确定、高度限制与规划的其他限制性条件,必然被更为重视。
因此,拿地靠举牌必将作古,稍带会让地价迅速回笼得以抑制。
反腐让先斩后奏成为历史,相应提高了开发商拿地的理性程度,也自然会稀释未来供应房价,对在售项目也起到匹配作用与警示作用,从而有利于区域整体市场的稳定,房价水涨船高的现象告一段落。
三、阵营收缩之效
反腐对历史的追查还将直接导致开发商阵营的快速收缩。
开发商会针对自己的项目进行脑筋急转弯,哪些是可以躲避的,哪些是必须面对的,哪些是可能的发现,他们都得做到心中有数。
谁都明白,真正彻查,没有几个干净。
如何洗脱,最好的方式是收工,让项目尽快进入交会程度,收工了,再通过税收、服务、品牌建设,可能施展障眼法,因此反腐可能导致开发商一方面加紧降价出货,另一方面收缩阵营,从而为市场盘整间接提供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