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买热门楼盘?10万一个指标》——上周,本报的报道揭开了楼市的炒号现象。让人更想一探究竟的是,炒号是否是黄牛的虚张声势?谁在炒号,是开发商的内部人员还是所谓的关系户?这根利益链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本报记者刚好有朋友想买即将开盘的水晶城,问售楼部,说房源很紧张,而网上有黄牛开价8万元。于是记者联系了一位自称能搞定“水晶城最好房源”的黄牛A,想看看他是怎么拿到紧俏房源的。
专门炒号的中介称,最好房源随我挑
11月11日,这个光棍节的日子,我和要买房的朋友来到黄牛A约定的中介公司。A就是这家中介公司的经纪人,和其他经纪人不一样的是,他不做二手交易,是专门做炒号的。据他说,他已经做成了很多单生意,几乎没有失手的。
“就这两天,有个楼盘要开盘,四万元一个指标,我给搞定了4套,每套我能提成一万元。”A得意地说,一般做这个生意,开发商内部肯定要有门路,才能拿到指标。而如何拿到指标?A说:“我们会找关系问的,只要里面有人肯合作,就没问题了。”
看他说得这么有把握,我们同意坐下来签合同。水晶城本次要开的是7、8、9三幢,我们要求水晶城最好的房源,7号楼的东边套,18楼以上偶数层,黄牛A答应得很响亮:绝对没问题,到时让你们随便选。
按约定,费用8万元,选到我们要求的房源。选不到的话,全额退款。我们先支付了3万定金,并签下所谓的《购房协议》。不过中介公司死活不同意在购房协议上盖公章,A说,这个交易本身就是不允许的,不能盖章的,随后A出示了他的身份证。
签完合同,A很高兴地告诉我们,他们老板已经跟开发商内部高层联系了,没问题。
首次选房:边套费用涨到了12万
签好合同,A与我通了多次电话,都传达出一个意思:房源肯定没问题,让我耐心等待,开盘前三天,肯定能拿到房源。
两天过去,A说,7号楼的东边套已经没有了,只能争取到中间套。和朋友商量后,我做了让步,表示接受。
隔了一天,A又打来电话,说7号楼中间套也很抢手,托关系的人很多,可能只能争取到8号楼的中间套,如果要的话,16日带20万元来签意向合同。
但在15日,我突然接到A的电话,说拿到一套房源,可以更名给我,要求我马上到售楼现场去签约,晚了就转给别人了。于是我火速赶到,A的同事B没带我去售楼处,而是约在了边上的一家银行里见面,说开发商现在对炒号查得很严,不能在售楼处谈交易。
B边上站着一个女子黄牛C,C说朋友的朋友手里有套房源,9号楼高层的中间套,可以转给我。C很着急地说,要签就马上签,拿20万意向金进去,马上更名。
看我有点犹豫,B把我拉到一边,悄悄地说,他手里还有一套西边套,楼层低些,也可以考虑,不过费用8万元肯定办不到了,起码也要12万元。我试图还价到8万,B不肯。于是我放弃购买。
“关系户”亲自找老总更名给我,但未成功
16日,A又给我打来电话说,昨天那套中间套还给我留着,要签的话马上来签,记得带上剩余的5万元费用和20万元意向金。于是,我再次来到水晶城售楼中心外,这次他们选择在车内交易。
这次仍然是C出马的,C打了一通电话后,说等着吧,联系好了就可以进去直接签了。
在等待的过程中,闲来无聊,几个人一起聊天。我在边上慢慢听出了端倪,C是个专门炒号的人,单干。通过B,C认识了A。C通过关系确定可以拿到房源,于是我被A以5万元卖给了C。
C手里握着钱袋说,其实她拿的也是小头,大头都是给她的上线——在杭州某单位工作的一个人。这位“关系户”认识开发商的其中一个老总,已经跟老总说好了,可以更名。现在“关系户”的名字已经在开发商的选房名单里了。“办成之后,我这个朋友请老总吃顿饭就行了。”C说。
“现在很多人都通过各种关系来要房子,开发商老总又不能不给,很多好房源都被他们拿去了。”A很苦恼地跟我说。
期间,C接了一个电话后,问A,我手上还有东方郡、万家星城的号子,你那有客户没有?A一听来了精神,马上给客户们打电话,联系业务。
等了很长时间,C终于接到了朋友的电话,说他亲自过来跟老总打招呼。
半小时后,C的朋友终于从市区赶了过来。没想到C的朋友带我们进去后,售楼人员却告诉我们,更名是办不来的,哪个领导来了都没用。(后来记者得知,本报12日报道见报后,水晶城因为也在网上卖号,该开发商已经一律禁止了更名。)
C很沮丧,说前两天看到晚报上有关于炒号的报道了,是不是因为这个,他们就管得严了呀?以前凭这个关系都没问题的。
A告诉我,还有门路。
买到房的最后一刻被开发商识别
17日早上,A告诉我,他们正在找关系呢,这回肯定有戏。
中午,接到A的电话,说已经搞定了,抓紧时间来签吧。我问是哪一套房源,A说,现在已经没得挑了,房源紧张,不过已经通过关系把你朋友的名字排进去了,排到哪套是哪套。
我第三次来到水晶城。天气依然异常地冷,我再次钻进他们开着暖气的车里。
这次A带来了另外一个黄牛D。D也是炒号的,她先跟我交待,等下进去了,不要多说话,问起来,就说是水晶城某某老总的朋友。D打了几个电话,听起来,她本人跟水晶城这位老总应该不认识,中间转了几层的弯。
一切交待好后,我终于跟随D进了水晶城的售楼中心。报了我朋友的名字后,售楼人员查询了一下,要求我出示朋友的身份证和我的身份证,拿去复印。D冲我使了个眼色,告诉我,没问题了。
没想到就在我准备付20万元意向金时,销售经理过来拿走了这张合同,说接到命令,这套房子暂时不卖了。我很意外,D更意外,开始打电话联系线人,看哪里出了状况。从打出的电话来看,D中间应该转了三四层的关系才托到开发商一位老总。但是回过来的消息都是不知道原因。
返回车上,大家分析了一下,结论是:可能A托了太多的人,里面已经盯上了我朋友的名字,已经被拉入黑名单了!D抱怨A不该托那么多人,如果一开始就找D,早就办好了!(记者事后了解,开发商是按照登记客户的先后顺序通知客户选房,因为我朋友的名字是中间插入的,老总认为有炒房嫌疑。)
A有点沮丧,说再想想办法,实在不行,只好退钱了。
炒号利益链是这么形成的
事实上,杭州楼市的炒号由来已久,但一直在房管局明令禁止范围之内。市场清淡,房子难卖,炒号自然没有市场;但如果市场火爆,一房难求,在利益的驱动之下,炒号重出江湖。
以地铁旁某楼盘为例,今年每次以一两栋楼的规模推出,房源只在百套左右,但登记的人数却上千,那些买不到房但看好这个楼盘的人转而寻求其他途径买房;而掌握了房源或有资源拿到房子的某些人,在利益的驱动之下,转而卖号。对他们来说,这几乎是没有任何风险,回报却颇丰的一笔生意。
一家中介公司的资深经纪人告诉记者,前几个月,滨江区政府边上的一个新开楼盘炒得很热,每到开盘前,就有人来中介店里问,要求帮忙联系客户卖号子,号子的价格从最初的2万元,一直涨到了10万元一个。而中介负责联系客户,一旦谈成了,中介可以拿到一至两万的中介费,其余给卖号的人。
那么究竟是谁在卖号呢?从记者的经历和对几家开发商的调查看,号子最有可能从“关系户”手上放出。这些帮忙联系房子的“关系户”,有的仅仅是受朋友之托帮忙拿套房子,并不知道背后的利益;有的可能就是参与其中,并拿了号子费的大头。
水晶城的开发商钱江房产有关负责人,得知记者的亲历后说,上周本报刊登相关报道后,的确引起了他们的重视,在本期开盘时加强了监管,所以记者的“炒号”都被拒之门外了。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其实拿去买卖的关系户很容易看出来,如果不愿意对开发商披露个人信息,不愿意明确表示买方的姓名和联系电话,而又想明确表示要哪一套的,很有可能是拿去买卖的。此外,来要求更名的,也很有炒号的嫌疑。
其实,中介公司的黄牛是这个利益链的最底层,所谓“能拿到最好房源任选”,从记者的经历看,并不值得相信。因为黄牛根本无法确定能否拿到最好的房源,关键还看找的关系硬不硬,而这已经不是他能左右的了。
靠着“关系”来运作的炒号究竟何时会绝迹于市场呢?难道仅仅靠着楼市转冷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