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广场人满为患
兰州地震避险场所的缺憾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通过防震、避震,兰州市民突然意识到一个潜伏在自己身边的隐患———兰州还没有一个正规的地震避险所。这一问题在5月20日甘肃省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发布“5月20日-22日在四川平武南坝区——甘肃文县碧口间可能发生6-6.5级强余震”的公告后显得尤为突出。一时间,不少心存恐慌的市民扶老携幼抢购帐篷,云集黄河边的草地上或广场、公园里,结果在各个公园和广场等避险场所占个位置都困难起来,而这些所谓“避险所”仅仅是一片开阔的空地而已,在这里没有饮用水源、没有应急电源、如厕难……这些硬件设施的缺失,使兰州已经建立的20个地震应急避险场所离真正意义上的“避险所”还相差甚远。
“尤其是20日至23日那几天,百合公园白天至少有两三千名市民来这里避震,晚上广场上少说也有500顶市民搭建的帐篷。”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记者迅速乘车目击了兰州市民的第一反应,记者看到无论是在白银路还是皋兰路,人们先是潮水一样涌出楼房,然后就聚在离高楼并不远的地方四处张望,大多数人站在楼下不知道该去哪里。
“5月20日-22日在四川平武南坝区———甘肃文县碧口间可能发生6-6.5级强余震。”甘肃省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发布的这一消息一经公布,兰州市区南滨河路、东方红广场、儿童公园、体育公园、小西湖公园等地随即出现了大批扶老携幼到露天避震的市民。
20日上午9时许,南滨河路百合公园内迎来了上千名前来避震的市民。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南滨河路人行道上,携带各种食品和饮品席地而坐的市民处处皆是。当日上午10时许,涌向滨河路的市民越来越多。一时间,滨河路上竟一席难求,公园内到处都是“有人”的占位招牌。
记者随后在老年公园、体育公园、东方红广场也看到了类似场景。不少拥有私家车的市民,早就驾车抢占好有利位置,张罗着搭建帐篷。
“尤其是20日至23日那几天,百合公园白天至少有两三千名市民来这里避震,晚上广场上少说也有500顶市民搭建的帐篷。”百合公园绿化所王得喜书记回忆说。
“别看这是个广场,事实上它仅仅是个开阔的场地而已。作为避险场地它的许多配套设施都不齐全……一旦发生地震,广场也不一定安全。”
登上兰山的三台阁俯瞰兰州市城关区,只见楼群中近乎可怜的绿色分别是南关什字草坪、金轮广场、东方红广场,当然绿色最明显的还是黄河两岸的百里风情线。在防灾避震的日子里,这些绿色显得越发的可爱,它不仅仅是美化城市环境的绿色,更是人们避震的首选去处。
来到金轮广场,记者没有看到写有“避险场所”的标志。正在广场一树下乘凉的王大爷告诉记者:“我们也不知道这是城关区指定的避难场所,但人们在20日至23日那几天在这个广场的草坪上搭了很多帐篷。”记者在金轮广场上转了一圈发现,金轮广场周边没有公厕的明显标志,没有专用避震等特殊险情的上、下水和电、通信等设施。而且该广场上有一个音乐喷泉,下面是一个大型停车场。“这个广场主要是用于市民休闲娱乐,用于避震的配套设施不全。”21日曾在这里搭帐篷避震的刘先生一语中的。
从金轮广场向北穿过皋兰路来到东方红广场,广场的地下室不时传出刺耳的装修声,记者发现偌大的广场只有两三个移动公厕,广场上同样没有“避险场所”的标识。“别看这是个广场,事实上它仅仅是个开阔的场地而已。作为避险场所它的许多配套设施都不齐全,包括上下水不方便、公厕太少、没有用于避险的电和通讯设备。而且下面又是大面积商城和停车场,一旦真的发生地震,广场也不一定安全。”一位广场管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滨河路离河较近的地方也不安全,如果兰州真的发生地震势必会引发黄河兰州段河堤坝塌落等现象,开车或扎营在河岸上的市民的安全还是无法保障。相对来说,地势开阔的公园绿地、体育操场的安全系数较大一点。”兰州市地震局一位工作人员就此认为。
“竖起个‘地震应急避险场所’的牌子,又没有避险防震的具体配套设施,给人感觉像做样子,最好能建几个专业的避险场所……”
6月3日,记者在兰州市七里河区地震应急避险场所示范点———百合广场看到,该广场上大大小小的“避险场所”指示牌随处可见,但占地11万平方米的百合广场上也仅有一两处移动公厕。广场上给、排水还算齐全,但依然没有应急用电、通讯、消防等避险专用设施,与其它地方不同的就是这里多了几个指示牌。同样,在小西湖公园内,记者也看到了“避险场所前方200米”字样的指示牌,但是记者发现如果沿着指示牌向前方走两百米就穿出公园了。
“兰州市地震局也要在我们广场上竖起‘地震应急避险场所’的牌子,可是我认为东方红广场竖不竖牌子是一样的,竖起‘避险场所’的牌子,还会影响广场的整体形象。”东方红广场办的工作人员王先生这样认为。他告诉记者,广大市民看没看到牌子都会在避震时往广场跑,因为兰州的空地和绿地太有限了,除了广场就是滨河路。
“竖起个‘地震避险场所’的牌子,又没有避险防震的具体配套设施,给人感觉像做样子,最好能建几个专业的避险场所,这样才能给人一种踏踏实实的安全感。”另一工作人员如是说。
“其实,兰州市目前所建的应急避险场所只能是起到一个引导作用,目的是为了引导市民当地震来临时,要去空旷的地方避险,有些空旷的地方虽然没有被建成应急避险场所,但是也可以避险。汶川大地震以来,好多市民就选择了已经竖立标示牌的应急避险场所去避险,这说明兰州已经建成的应急避险场所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兰州市地震局信息监测中心主任王辉德说。
王辉德还介绍说,按规范,兰州市的紧急避险场所应有11个指示牌,其中1个大的,设置在应急避险场地。4个中等的设置在应急避险场所附近主干道,用箭头标示应急避险场所的位置。剩下的6个小的设置在其他街巷,同样用箭头标示出应急避险场所的方位。如果发生地震,市民可凭借设在路边的标示顺利到达应急避险场所。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兰州市城区适宜避震的空旷场地日益减少,城市综合防灾功能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
兰州是国家确定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之一。兰州市地震局信息监测中心主任王辉德介绍说:“兰州地区位于新构造活动强烈的青藏块体东北缘,处于祁连山地震带和南北地震带的复合部位,具有孕育和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背景,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如1125年兰州7.0级、1440年永登6.2级和1995年永登5.8级地震,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兰州市城区适宜避震的空旷场地日益减少,城市综合防灾功能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
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的要求,2007年8月,兰州市政府决定要在两年内建设36处地震应急避险场所。6月3日,王辉德介绍说:“应急避险场所并不一定是要地震期间应急,而是除了地震外,城市可能发生大范围的停水停电、煤气泄漏、突发性流行疾病、饮用水源污染、火灾等灾害时进行应急避险。兰州市的应急避险场所的选址依据‘就近、可通达、易实施、平灾结合’的原则,主要是利用现有的广场、公园、绿地、体育场、学校操场、社区空地等空旷场地作为地震应急避险场所。”
“目前兰州市已建成了包括东方红广场、金轮广场、市民健身广场(包括体育公园和老年活动中心等)、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体育场、火车站广场等20个地震应急避险场,今年,兰州市政府要求再建成20个,届时,兰州市将有40个地震应急避险场所。”
“其实自从2003年以来,兰州市三县五区逐年对地震的防预和避险工作重视起来,我们七里河区地震局从2003年时的地震办一个办公室一部电话,如今已发展到拥有先进的专用电台和16个宏观和微观调控观测点,包括百合广场、小西湖公园、西部欢乐园、工大体育场等4个大面积避险场所。”七里河区地震局局长王玉玲对该区的地震防震工作表示了乐观。
“兰州市按人头算,已经建成或将要建的地震应急避险场所总面积并不能满足市民避险的要求,而且缺口还很大,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在城市规划中多规划绿地和广场。”
根据国家关于地震应急避险场所建设标准,以及每个地震应急避险场所的实际情况,应急避险场所按功能应划分出应急指挥、应急棚宿、物资供应、卫生防疫、公共通道、垃圾处理等不同区域,在地震应急避险场所或其周边选定应急供水、应急供电、应急医疗、应急厕所等地点,确保受灾群众最基本的生存条件。
对照此标准,兰州建起和在建的地震应急避险场所都很难达到要求。就此,王辉德这样认为:“鉴于兰州市的经济水平,目前是不可能建造应急设施齐全的应急避险场所的。”他说,如果建造一个应急避险场所时就把供水、供电以及卫生防疫等设施全部配套齐全,那么花费在100万元以上,而兰州市每个地震应急避险场所财政投入经费只有3万元,其中市级投入占70%,县区级财政投入30%,这些资金仅够用于设置永久性标识、印制应急避险手册等经费支出,和建造应急设施的标准所需资金相去甚远。
“兰州市已建成的地震应急避险场所均在5万平方米左右,最小的可容纳6万人,最大的当数七里河的百合广场,面积为11万平方米,最少能容纳12万人。其实,兰州市按人头算,已经建成或将要建的地震应急避险场所总面积并不能满足市民避险的要求,而且缺口还很大,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在城市规划中多规划绿地和广场。”作为一名地震工作者,王辉德最后期待地说。
金轮广场成临时避险场所
市民广场避险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