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房价已经从年初的试探性下探,成为了一场全市范围的集体下调。
在这个变幻莫测的市场,各个方面各种关系都在明显地起着变化。供求、价格、心理等重要因素,都开始了阶段性的调整与重建。面临新形势,这些变化会将深圳楼市引向何方,让我们拭目以待。
供求 “地荒论”VS“供大于求”
今年以来,“地荒论”的声音在深圳已经愈来愈弱,尤其在近期关内外多宗土地的推出交易,更令“地荒论”缺乏市场。而未来预测显示,供大于求的状况还将在深圳楼市维持一段时间。
今年是未来几年内深圳政府计划安排建设保障性住房最多的一年,总共安排建设4.58万套。而在政府牵头下,也将有更多开发商参与到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去,这将成为未来企业布局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同时,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在整个住房供应体系中的比例,直接影响着商品房的供求比例,也影响着楼市的走势。在保障性住房入市之后,在筛选去了一部分低收入置业者之后,剩下的市民将能有更充裕的选择去购房。
而据中原地产发布的数据显示,未来5-12月,深圳楼市可以确定的住宅供应量约437万平方米,加上约达150万平方米的潜在供应和4月底高达340万平方米的存量房,鹏城未来8个月内预计的住宅供应可能接近1000万平方米。而且,从4月份深圳入市住宅43.3万平方米,而成交住宅26万平方米来看,60%的销售率显示出,相当大的存量还会在一段时间内伴随着深圳楼市,充实深圳的新房供应量。
应对 区域策划VS节奏调整
在近期,区域的集中开盘成为了开发商的策略之一,南山区最近开盘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前海,三、四季度即将推出市场的楼盘主要集中在后海。而在宝安,西乡则成为了置业热点。区域的抱团入市与整体亮相,既节省了单个楼盘的一些宣传推广费用,也有利于引起置业者的关注和选择比较。
片区的整体状况往往影响着单个楼盘的情况。例如4月宝安区域批售面积位于全市第一位,但在龙岗区,由于整体的低价策略吸引了深圳置业者,整体销售面积则在宝安区之上。在近期,由于数个区域典型楼盘低价入市策略的带动,区域成交面积增长也十分显著。
受资金链压力的影响,“快速推盘快速销售”成为许多地产商应对形势的策略。而且,同时多个城市多个项目运作的房企,也会有意加快在一些房价较为稳定的城市的推盘节奏,以此争取获得一部分资金的快速回笼。
价格 回升VS下调
自四、五月份以来,市场气氛有所回暖,但观望氛围依然较为浓厚。尽管成交回升,但价格却难以同步上涨,新推楼盘往往以较低价位入市,而在售楼盘也纷纷采用降价、打折等促销手段,这造成了成交整体均价的下滑。
四、五月份历来是深圳楼市供应的高峰时期,鉴于楼市的持续低迷,这两个月的调整对后市尤为重要。新盘大量入市会刺激成交,但开发商普遍采取的降价策略也有可能进一步调低消费者的价格预期。有业内人士表示,降价的一次到位,对形成一个符合开发商和置业者的共同利益市场至关重要。但如果降价行为出现周期跨度长、降价幅度起伏大,市场就很容易陷入一种长期的降价、再降价、观望、再观望的循环之中,但目前,价格的底线仍未非常明朗地指导市场成交。
土地和金融货币政策在当前仍继续从紧从严,在CPI高居不下的关键节点上,抑制房价的政策应该不会做太大的改动。可以说,资本运作决定着房企的未来命运,因此,对现金流的需求可能会促使部分开发商采取降价策略。而在这个买方市场上,可能将达到消费者心理预期的,不仅是低价单位,而是主流的市场销售产品。可以说,置业者买房已经从容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