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图片资讯

R推荐资讯

RGOOGLE全球搜索

资讯中心 - 楼盘点评 - 从地震预防警觉楼市泡沫

从地震预防警觉楼市泡沫
 
加入时间:2008-5-15 9:27:17  来源:刘光宇   点击:

 

     就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为四川抗震救灾疲于奔命时,我们看到了灾区人民重建家园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全力以赴的团结一致、同甘共苦的精神。有人说这是一场灾难性的意外,因为是自然灾害,我们一定范围内不能避免。但是我认为对于今天发生这样的地震造成的一些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完全可以避免和减少的。
    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在地震前没有一点预防和备战?如果说对普通老百姓这是一场意外的话,那么对某些部门则不应该算是简单的意外。虽有提前预报会造成恐慌的后顾之忧,但是一定得给人民未雨绸缪的意识。
 
    地震的预防工作给如今的楼市绝对是一个警醒,现在楼市上围绕着有无泡沫和拐点的话题,无论是商界还是学者,早就争论得像沸了的一锅粥。各路专家据理力争、各执一词,但不外乎存在和根本没有两种可能。总之,楼市上一片乌七八糟,让我们凡人有点摸不着头脑。我在这里不想阐述楼市究竟有没有泡沫和拐点的观点,因为这么多专家都争论不出结果,何况我这个刚断奶的毛头小子哪敢口出狂言?更不敢班门弄斧。
 
    但是就在大家争论不休的同时,让我想到唐山大地震险情预报的故事。我觉得对咱们楼市上绝对有着相当大的借鉴意义。在当今楼市风云变幻的当口,我们不能不有着两手准备的观念,尽管我们现在不好说未来的楼市究竟怎样,但是我想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是一句没有哲学道理的名言,并且不管是支持哪一方也绝不是信口雌黄、凭空捏造,自然有它的道理,所以我们在没有把握孰对孰错的情况下就应该有着警觉的意识,防患未然千古一理没有错。
 
    30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几乎摧毁了唐山整个城市,一夜之间夷为平地。说是突如其来,其实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事前征兆的,决不会一点迹象都没有。事实也正是如此,一直没有公开的唐山大地震真相终于在29年后也就是2005年揭开了,原来是震前准确预测遭冷遇。 
 
    2005年5月,《报告文学》杂志社推出唐山作家张庆洲的长篇调查《唐山警世录》,揭开了唐山地震鲜为人知的一幕又一幕……
 
    当年唐山地震监测网的工作人员中,张庆洲说他印象最深的,是开滦马家沟矿地震台的马希融。这位担任过河北省第六、七、八届人大常委的七旬老者,曾两次发出了临震预报。但是却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同时,有许多人做着马希融这样的努力,但是都被冷遇。终于一场灾难让唐山人民乃至全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时大地轰隆,沉醉的人们惊醒了,但为时已晚,后悔也没用。 
 
    就在离唐山不远的青龙县由于做好了充分预报工作,在这次大地震中无一人死亡,创造了灾难历史上的奇迹。
 
    当然,伤疤重揭不是要让人永远背负着沉重的包袱,而是说这次21世纪的大地震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又一次提醒我们:要留存灾害历史,时刻保持警醒,完善我国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制度。
 
    唐山如此,汶川如此,楼市亦如此。楼市一旦崩溃,那将是我国经济史上一场绝不亚于自然灾害的经济损失。如果是泡沫,总有破灭的那一天,一旦破灭,随着“砰”的一声震响,我们的经济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几乎想都不敢想。
 
    上个世纪末,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破灭,使得日本商业银行迟迟无法走出巨大的呆账危机,也使得日本经济的复苏遥遥无期。央行能够在2003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应该是对国内房地产泡沫的一种警觉。否则,中国若踏上日本之路,要走出房地产泡沫的泥淖绝非易事。
 
    有人说,房地产商囤积土地,消费者投资性需求继续看好市场,部分城市居民已经难以承担房价压力,一系列的现象表明,如果不继续采取有力措施,中国房地产市场有可能会出现一个“泡沫”积累和破裂的过程。
 
    所以,做好楼市预报警报工作,绝不是蛊惑人心,妖言惑众,而是要时刻提高警觉、保持忧患意识。不打无准备之仗,没有困难最好,一旦发生事故,我们也要将灾害降至最低,不会出现第二个“唐山”。
 
    预防地震最重要的是做好预报,并让所有人有意识的注意安全防范措施。防范楼市泡沫有三:
 
    一、力推经适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强化土地资源管理,抑房价。
    二、整顿住房金融市场秩序,通过税收杠杆促进低价位住房的建设和消费。 
    三、建立全国统一的房地产市场运行预警预报制度,加强和完善宏观监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