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起因
今天是房贷新政实施的第10天。北京房地产交易管理网上的数据显示,11月8日期房网上签约套数为760套,网上签约面积为69475平方米;而就在上月底,也就是新政实施的前一天,该组数字仅为214套和22236平方米。两相对比,似乎可以得出房贷新政及相关税费的减免对北京楼市有一定刺激的结论。
然而,千呼万唤难出台的银行房贷细则和日渐不靠谱的房价却又给市场罩上不确定的气氛。是观望还是出手?是迟疑还是果敢?买房的,换房的,退房的,投资的,中介的……那些身处楼市漩涡中的人们,此刻在想什么做什么?
本报今日推出的这组调查,旨在以个案分析的方式向读者展示出最真实的楼市生态。我们无意掩饰楼市的低迷,就像开发商们炒作的热销热卖无法掩盖有价无市的现实一样。同样,我们也很难给出何时该买何时该卖的结论,就像专家们永远在讲趋势但老百姓的钱却总赶不上点儿一样。我们,就是想告诉你事实。
当志愿者或许能买到便宜房
“丁零零,丁零零!”11月9日,房贷新政实施第9天的上午,王雪一把抓起电话机:“这里是万人购房平台,请问您有什么问题?”32岁的王雪是万人购房团中一名很普通的志愿者,同时也是一个急需购房的白领。像她这样的志愿者在万人购房团目前有20多位,她们通常会在自己的休息时间前来万人购房团北京平台接听市民电话。
这些志愿者抱着“居者有其屋”的理念聚集在一起,他们希望搭建一个真正属于北京市民的万人购房平台。然而要成为一名志愿者还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万人购房团的首创者邹涛圈定了6个条件:具备充裕的时间、旺盛的精力、一定的智慧、广泛的社会资源、良好的个人品德以及一定的经济能力。
“我能被选上,真是很幸运!”王雪说,当时报名来当志愿者的有300多人,“大家都急着买房,都想多个靠谱的购房渠道,买房子是大事情,多些人商量当然更好”。
接听了一上午的电话,王雪感到口干舌燥,旁边一名志愿者递过来一杯水。已到中午时分,王雪拿出自己昨晚就备好的盒饭,放到微波炉里面热了一下:“青椒炒肉,我的手艺还不错。”这些志愿者都没有任何报酬,甚至连饭都不管,但是他们还是喜欢来这里。邹涛说,给予这些志愿者的回报就是——结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优先了解到楼盘的信息。而王雪心里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在这里如果能买到便宜的房子,即使只能便宜个五六万元,那也比什么都值!
谈判之前先分角色排练
志愿者几乎百分百都是急需买房人。王雪8年前大学毕业留在了北京,至今都还没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
2005年,房价开始上涨。刚刚结婚的王雪在那一年错过了一次最好的买房机会,“一套月坛的老式板楼,70平方米,本来谈好了价格——单价9500,就在我们筹款的时候,房主突然打来电话说要涨到1.2万,结果不得不放弃。”随后的3年王雪虽然也在积极看房,但是看着高高在上的房价,也只有叹息的份儿。
两个月前,王雪看到了万人购房团:免费加入,团购便宜房……她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这个平台,后来又成为这个平台的一名志愿者。目前,万人购房团北京平台登记人数已达到1.5万,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加。
“一般一个楼盘如果有10位市民有意向,我们就会前去找开发商。”根据万人购房团的规定,前去和开发商谈判都是志愿者亲自去。为此,王雪还和其他志愿者做了一番演练。
一天,王雪和伙伴们先布置了一个楼盘的沙盘:大家伙儿的手机充当楼盘,再铺一张绿色的纸当绿地。然后分配角色,有人当售楼小姐,有人当销售总监,一些人司职原来的身份——购房人。
“刚开始还真不习惯,有点笑场。”王雪和伙伴们意识到谈判是个关键环节,一个“认真点”就让他们不再笑场了。那一次演练之后,王雪甚至还回家上网搜索了一下国际大专辩论赛的视频,“希望在开发商面前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不能表现出求他的意思。”王雪总结道。
第一次谈判开发商不太给面儿
根据电话记录,有几十名市民都看中了位于朝阳区常营附近的一处楼盘,也都希望能够团购这个楼盘,希望能和开发商谈判。
王雪也研究了这个楼盘——位置、绿化、户型都还不错,惟一的问题就是价格,“当时他们对外称一万多一平方米,我们希望的价格是7500到8500一平方米。”对于这个价格的敲定,王雪说她们是根据2005年的价格,“我们希望房价能够降到当时那个水平。”
于是,王雪和另外3名市民前去谈判。那一天,本来不怎么化妆的王雪特意起个大早,化了个自然淡妆,还穿上了自己珍藏的宝姿红色套装,“这样谈判才有劲头。”
但是让王雪没有想到的是,第一次谈判就遭遇了不是很热情的开发商,而且之前的谈判演练似乎也没派上用场。
销售总监听明他们的来意,不动声色:“你们有多少人买?”
王雪:“40人。”
销售总监:“怎么能保证这40人真的都买?”
王雪:“他们都是有购买意向的。”
销售总监:“如果我降价了,但是最终只卖出去三五套,那我后面怎么办?”
王雪:“只要价钱合适,大家都会买的。”
销售总监:“你们这个价格我们还要考虑考虑。”
王雪后来回忆,对话没有持续多长时间。不过那位销售总监最后让王雪写给他们一份材料,其中包括客户介绍、希望价位等。最后还留给王雪一句话:肯定能打折,价格不是问题。
就在王雪致力于做一名万人购房团志愿者的同时,对于万人购房团质疑的声音也在响起。然而在质疑声中,“砍价团”等又出现在北京。粗粗算来,目前加入万人购房团的人有一万五六千了,而类似的团购组织一下子冒出四五个。
其实,无论是万人购房团也好,“砍价团”也罢,包括王雪在内的众多急需购房人都是在寻找着一个买房的最佳契机,希望多一些可靠的购买渠道。王雪说:“降税毕竟是小钱,房价降下来才是最重要的。”她这句话其实代表了眼下急需买房人的心理。截至记者截稿时,王雪的万人购房团志愿者生活还在继续,因为她还没找到适合自己的房子。(策划/依旺 辛宏 采写/于建 张棻 丁文亚 朱慧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