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 兰州楼市 - 兰州廉租房:低保家庭的梦想渐近 |
兰州廉租房:低保家庭的梦想渐近
加入时间:2008-12-16 10:03:19 来源:兰州晨报 点击: |
|
让处于社会不同层面的人居有其屋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
推动公共住房制度的建立和供需结构的改善,促进多元化住房格局的形成,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包括廉租房的建设是解决兰州10多万困难群众住房难题的一种现实选择,这一点上,兰州曾走在了西部乃至全国的前列,为保障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政府一直在努力。
廉租房首批入住者
12月13日,兰州市区最低温度已经是零下5℃。57岁的王静兰坐在沙发上给女儿织着一件粉红的毛衣,正午的太阳光透过明净的玻璃窗洒满了整个房间。
这里是徐家湾社区华厦苑小区5号楼103室,这间建筑面积43.99平方米的两居室被主人收拾得干净整洁,一台电视机被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一个略显破旧的三人沙发占据了整个客厅的大部分空间,进门右手摆放着一张双人床,王静兰和老伴的起居室兼做客厅。另一间房子里摆着一张单人床,小书柜,粉红的窗帘低垂,不用问,这里是老两口女儿的闺房了。
时间往前推移4年,王静兰不会想到自己有生之年可以像一个真正的城里人一样住上楼房,可以享受安静的晚年生活。
1978年,在金城玻璃钢厂的一间宿舍里,王静兰和在皋兰县工作的丈夫结婚了。长期两地分居让这对年轻的夫妻没有意识到房子对他们将来的生活将产生多么大的影响,直到1993年,丈夫来到兰州打工,夫妻团聚,女儿渐大。王静兰说:“那时候还实行分配住房,轮不到分配房子,只好先租房住着。”在砂坪村,王静兰夫妇租了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土坯民居,这一住就是十年。十年间,房租从几十元上涨到现在的150元。王静兰回忆说,土坯房年久失修,碰上下大雨,到处流水,她就把几个拖把挂在屋顶,让雨水顺着拖把流下,就不用到处放盆子接雨水了。
1998年,福利分房制度被取消,住房开始商品化,王静兰等待工厂分房的希望彻底破灭。此时,金城玻璃钢厂效益已然每况愈下,2000年玻璃钢厂破产,王静兰成了众多失业工人中的一员。
“女儿越来越大,丈夫又没有稳定的收入,我当时就觉得这辈子就这样吧,在这土坯房子里终老算了。”王静兰认命了。
同一时期,已逾70岁的崔长晴还带着儿子、儿媳、孙子和三个女儿在盐场堡一带辗转搬家,崔长晴一家在盐场堡最后的居住地址是石家沟25号。在那间30多平方米的单间里,他们的女儿先后出嫁,儿子娶妻生子。
2002年,华夏园小区廉租房开始建设,迈出了兰州市政府廉租房建设的第一步。华夏园小区依山而建,地处闹市之外。这里居住的除了廉租户外,大部分是城市拆迁过程中被政府安排的拆迁户。
崔长晴知道这个消息后,赶紧到草场街街道办事处咨询。崔长晴叙述,办事处的工作人员知道他们家的情况,让他回去写个申请,办事处估计按照崔的居住情况应该可以申请到廉租房。
兰州市第一批廉租房的申请标准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低保家庭,二是人均居住面积小于6平方米。
2005年6月,包括王静兰、崔长晴在内的兰州市第一批48户廉租房住户开始搬迁到徐家湾社区华夏园小区居住。在这里,以王静兰两居室43.99平方米计算,她每个月只需要缴纳不足30元的租金就可以安稳地住在这里,不用再为频繁地搬家发愁了。
崔长晴记得搬迁的那天,省上领导还来到小区慰问了搬迁户。
补贴为主的保障方式
与2005年正式入住廉租房的48户低保家庭相比,还有很多住房困难的低收入家庭在等待。
民政等部门对低保家庭住房情况做了一次全面调查。据统计,兰州市现有低保家庭约5万户,低保人员近13万。和庞大的廉租房需求群体相比,廉租住房现在保障的面捉襟见肘。
2008年9月下旬,70岁的张兰英老太又向社区递交了一份廉租房申请表格。在过去的两年里,张兰英老太每年可以领到廉租房租赁补贴,2007年老人的廉租房补贴是3240元。张兰英一家8口人,目前的主要收入来源是老人800多元的退休工资。
在2008年10月之前,张兰英一家8口人分散居住在徐家湾三个不同的地方。二儿子一家三口住在不足30平方米的公房里,小儿子一家跟着老太住在临时搭建的一个10平方米左右的棚子里。大儿子因患有眼疾,至今尚未结婚,社区就把一间公共厕所用来收费的小房间无偿让其居住。在本报记者采访期间,张老太不止一次地提到社区对这个家庭的帮助。
最近,城关区对辖区进行环境整治,老太搭建的棚子被依法拆除了,老太只好在街对面以每个月250元的租金,租了一间15平方米的房子,和小儿子一家一起住。
社区保安刘天跃有一双儿女,因为住房紧张,虽然两个孩子都已年过二十,但仍共居一室,刘天跃经常为此自责。
顺着社区街道向东走,拐进一条逼仄的巷子,就到了刘天跃所住的单元楼前。12月13日下午3点多,楼道里已经是漆黑一片,刘天跃不时提醒注意别踩空了楼梯。在这栋老楼一套29.2平方米的房子里,住着刘天跃一家四口和他80多岁的父母。
刘天跃和张兰英老太一样每年领取3240元的廉租房租赁补贴,自从廉租房制度实施以来,刘天跃每年都要申请一次廉租房,但是每次都只能够领到租赁补贴。刘天跃说:“我真是做梦都想有自己的房子。”
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是,兰州市城镇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方式以发放租赁住房补贴为主,实物配租、租金核减为辅。其中,按照三口之家每人补贴15平方米计算,住房租赁补贴标准为每月每平方米6元,最高每户每月不得超过270元;实物配租以中小套型廉租住房为主,建筑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以内;租金核减将执行实物配租租金标准,每月每平方米0.45元。
落实廉租房政策兰州走在前列
为了推进住房制度改革,199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出台,提出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建立适应不同收入水平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分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
原建设部于1999年制定了《城镇廉租住房管理办法》,提出由政府实施社会保障职能,向具有城镇常住居民户口的最低收入家庭提供租金相对低廉的普通住房,以保障公民基本居住权利。
但实际操作中,在此后3年多里,廉租住房并没有真正建起来。
在全国35个大中型城市中目前也只有不到一半的城市出台了廉租房实施方案。西部166个不同规模城市中仅有20%出台了廉租房方案,实质操作的更少。
虽然兰州市早在2002年就开始了廉租房制度的尝试,但真正以文件形式确定下来却是5年后。2007年11月1日,《兰州市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规定》实施,文件对兰州市内近郊四区(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和安宁区)廉租住房的保障方式和标准做出了规定,其中住房租赁补贴标准为每月每平方米建筑面积补贴5元。“资金渠道不稳定、财税政策不健全、法律支持不够是我国廉租房至今没有完全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兰州市房改办副调研员陈祖备说。
《兰州市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规定》中,规定申请廉租房的城镇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应低于8平方米(含8平方米)。申请租赁住房补贴和实物配租的家庭,在提供低保证明等相关申请材料后,经过所在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和公示以后,将以申请时间为标准进行排队轮候。
廉租扩面的政府努力
我国廉租房的“准入”政策比较严,首先必须是低保户且人均住房面积小于6平方米,其次才是住房困难户。
这“两条线”,也就划定了廉租房政策的受惠面。61岁的江玉萍,退休后与两个儿子住在城关区红山根的老房子里。“儿子结婚了,就拆了阳台搭个棚子,小儿子住进去;孙子出生了,再隔出个小间,我老太太住进去。现在儿子下岗了,怎么能指望他在外面买房子?”江玉萍一家三代人如今仍住在这间21平方米的房子里。江老太的问题是,她一个月有1200多元的退休金,超过了低保水平,甚至也超过了政府低于400元的低收入家庭的标准,就被一票否决了。在江玉萍家周围,类似的旧房挤挤挨挨,连片蔓延;里面的住户,情况大抵相似。
一个利好的消息是,兰州市将扩大廉租住房制度的保障范围,以满足更多低收入家庭的需要。
2008年度兰州市将以前实施的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6平方米以下的最低收入家庭(民政部门确认的低保家庭)保障范围,扩大到人均住房建筑面积8平方米以下的低收入家庭(低收入家庭标准为人均月收入400元以下)。廉租住房
租赁补贴的标准不变,即兰州市近郊四区每户每月270元,永登、榆中、红古每户每月180元,皋兰每户每月135元。
另外,2008年兰州市还加大廉租住房实物建房的力度,2008年开建建筑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的1000套廉租住房,两年内将建成。
马建设现在还记得,今年上半年廉租房申报通知一贴出,就立刻被辖区住户团团围住的情景。马建设告诉本报记者,他完全符合政策,这就意味着他一家6口有望搬出破旧的小平房,住进政府投资建设的新楼房里。
获悉了廉租房申报消息的市民,陆续赶到社区咨询申报事宜。徐家湾社区负责人以及天平街社区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都觉得,申请廉租房的群众热情之高,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仅徐家湾社区就有80多户提交了申请。
根据《兰州市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调查综合分析报告》,兰州市区月均收入400元(含400元)以下、人均住房建筑面积8平方米以下的家庭8621户。
而据东岗街道劳动保障所的工作人员预计,此次申报人数可能将超过这一数字。该工作人员说,早在去年,东岗街道在辖区内开展了“诚信”申报统计,由住户自己如实填写收入、住房等信息。按照当时统计表的信息显示,东岗街道有260多户居民符合此次廉租房申报条件。而根据工作人员在一线的工作经验来看,本次申报因牵扯到市民自身的利益,申报人数会远远超过这个数目。
11月30日举行的全省重点项目银企对接会上,省发改委副主任康军介绍说,将向国家申报新开工建设廉租住房1.89万套,建筑面积95.8万平方米,今年计划投资10.89亿元。其中,明后年再建一批廉租住房和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力争在“十一五”末,彻底解决全省低收入家庭人均不足10平方米的住房问题。
为了保障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政府一直在努力。
|
|
延伸阅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