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图片资讯

R推荐资讯

RGOOGLE全球搜索

资讯中心 - 业界热点 - 9000亿保障房冲击楼市格局

9000亿保障房冲击楼市格局
 
加入时间:2008-11-19 10:16:52  来源:证券时报   点击:

 

保障房操作模式存争议

一位北京的业内人士对当前的保障房操作模式叫苦不迭。他表示,公司非常关注这次保障房建设政策,也在研究方案,但是他们更看重政府后续的具体政策。他所在的公司目前是北京承建廉租房和经适房最多的公司之一。

据了解,在北京,开发商要通过招拍挂的方式进入保障房市场。为了得到订单,地产开发公司拼命压价,建筑质量自然得不到保证。还有的企业通过修改规划,修改土地用途,从配套的商业性住房上实现盈利。

此外,保障房的销售也经常受到行政干预。“政府通常划分成很多区域,某个区域的人只能买某地的经适房,其他符合购买条件的人,政府不让卖给他们。导致我们承建的经适房,很多有资格买的人买不到,致使有一段时间企业的现金回流几乎为零。”

他表示,这对承建经适房的企业来说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利润率被政府划定为3%,如果资金不能快速回流,光财务成本企业就不能承受(招标时财务成本不在成本中反映)。

“政府只是用政策吸引投资,免了一些税费,所有的经济风险和财务风险都是由企业来承担,最近房产价格下降,如果经适房只比周围房价少一点,一些客户可能觉得性价比不高就不买了,风险越来越大。”据悉,他们公司早期保障性住房占业务比重较大,但最近两年只占到20%。

该人士认为,政府需要重新考虑保障房的操作模式。他建议,政府可以征用土地,由中间机构核定成本,开发商作为总承包商组织施工,不承担销售风险,赚取劳务费,这样公司还是愿意做的。“施工质量和成本管理可以由政府部门监督。”

最近上海市和郑州市政府通过采购存量房的方式增加保障房供应,但有分析人士认为,因为保障房建设周期要三年,向市场采购只是救急之策,因为市场上存量房众多,如何选择将会引起公平与否的争议,这种模式不会大规模推广。

据悉,厦门、深圳等地采取了政府设立房产公司直接投资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方式,但是分析人士认为国资公司的成本控制不强,效率不高。

也有学者希望政府借鉴新加坡经验,由政府设立管理机构,直接将工程承包给建筑商,以节省费用。分析人士估计,有国资背景、大型楼盘操作经验的公司介入保障房市场比较有优势。

在最近国家出台的系列刺激经济增长方案中,9000亿元保障房建设尤为引人关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11月12日表示,今后三年内要新增200万套廉租房、400万套经济适用房,并完成100多万户林业、农垦和矿区的棚户区改造工程,总投资将达到9000亿元,平均每年3000亿元。

针对该政策,各方给予积极评价。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尹中立认为,房产商资金回笼困难,明年的投入注定减少,在这种背景下,国家以财政投入来填补开发商投资减少带来的缺口,可以维护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自从1998年住房改革之后,中国低收入阶层的住房供应非常紧张,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一直是杯水车薪。解决低收入阶层的住房困难,这个时候出手非常合适。

3%收益让房产商望而却步

政府9000亿投资保障性住房的决策出台后,本报记者采访了多家地产公司,多数公司表示短期内不准备进入保障房市场。房产商正陷入两难境地:商品房短期内回暖尚早,保障房的大量推出将分流商品房的蛋糕;介入9000亿计划又利润微薄,3%的利润率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针对9000亿保障性住房投资,万科表示,公司还没有对此进行系统的研究,短期内没有进入该市场的打算;万通地产也表示,公司目前开发的业务不涉及保障性住房,短期内也不会开发保障性住房;深圳绿景地产也表示“尚在研究”。

保利地产相关人员介绍,公司已经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国家9000亿保障房建设计划,如果有好的项目公司会投标,但是要求净利润率在15%以上,“3%肯定不能做,我们发行债券的年利率还是7%,这样的利润股东也不答应。”  

根据建设部、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2007年11月30日联合印发的《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经济适用房的价格应当以保本微利为原则,项目利润率应不高于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