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并原则通过了由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兰州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该规划旨在抢救、挖掘我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延续历史文脉,保持地方特色,增强全社会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兰州的知名度。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兰州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和人文风貌,积累和留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新兴的黄河明珠城市。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史前文化遗存,长城烽燧、关隘、城池堡寨,古墓葬和古、近代建筑及园林景观,以及革命纪念地和历史名镇等,具有极大的保护价值。兰州留存的大量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其中,兰州太平鼓舞、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兰州鼓子、永登苦水高高跷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兰州刻葫芦、兰州羊皮筏子、青城水烟制作技艺、西固军傩、兰州剪纸和永登皮影,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苦水二月二龙抬头、红古民间小调、兰州清汤牛肉面制作技艺和兰州铁芯子等,被列入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会议指出,充分抢救和挖掘我市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脉、地方文化内涵,并进行科学有效地保护,在当前显得尤为迫切。编制规划,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展现兰州璀璨的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族文化等多元文化,使我市各种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得以保存。实现规划提出的在现有历史遗产得到及时抢救并永续保存的前提下,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弘扬传统文化,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现代化的同步与协调的总体目标。
会议强调,按照先急后缓、由易到难、从大到小的原则,今年我市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要全力抓好金天观、城隍庙的维修改造,做好无法恢复的历史文化遗址、重要建筑遗址的标志物保护和安宁堡、河口村等古街区的保护,同时对于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要努力做好抢救工作。
兰州将现10大历史文化街区
解读《兰州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严禁破坏山脉水系搞开发
独特的自然山水风貌是兰州的自然天赋,是构成兰州城市空间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维护自然山水的永恒性,保护山形水态格局和自然景观风貌,严格禁止随意改变地形地貌、破坏山脉水系进行开发建设。不得开山填河人为改变山势水形(包括崔家大滩、马滩、雁滩南河道及雁滩中河道)和生态绿色通廊。
重点保护两山和风情线
将南北两山两条绿色屏障和黄河百里风情线三条重要的城市景观带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予以重点保护。确定皋兰山、五泉山、仁寿山、九州台、徐家山、白塔山为景观风貌主峰。要求保护景观视廊:兰山—东方红广场、南关十字—五泉山、西关十字—白塔山、中山桥—白塔山、火车站—天水路。对景观带和视觉走廊中的建筑高度和体量加以控制,不得进行有碍观瞻和视廊的建设活动。
景观走廊内严控建高层
在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范围内,维持现存保护对象的建筑高度,对不符合高度控制要求的建筑应限期拆除或改造,不得新建与保护对象无关的任何建筑。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协调范围以及重要的景观走廊内,严格控制高层建筑。
划分10个历史文化街区
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较完整地体现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特色的街区、建筑群,根据其历史、文化价值划为10个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分别为:白塔山历史风貌保护区、九州台历史文化保护区、五泉山历史风貌保护区、金天观传统文化保护区、铁路局历史建筑保护区、民族大学历史建筑保护区、南河新村近代民居保护区、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区、石化城工业文明保护区和石化城苏联式民居保护区。
遗址核心区不得搞工程建设
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禁止新建任何与文物古迹无关的建设项目,不得改变和破坏历史上形成的格局和风貌。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危及文物安全的设施,不得修建形式、高度、体量、色调等与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在遗址、墓葬的核心区,不得进行工程建设。在保护范围内进行道路交通建设、市政管线建设及农业活动建设,不得危及地下文物安全。
建议恢复历史老街名称
将青城、连城、什川三镇作为市域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保护张掖路(旧名为中华路)、武都路(旧名为民国路)、庆阳路(旧名为和平路)、酒泉路(旧名为中正街)、中山路等历史名街走向,建议恢复历史老街名称,延续历史文脉。
风味名吃列入保护项目
除了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外,规划还将兰州清汤牛肉面、酿皮子、臊子面、油炒粉、猪脏面、兰州热冬果、甜醅、灰豆子、软儿梨、白兰瓜、兰州百合、兰州大板黑瓜籽等风味名吃,以及部分城市景观纳入了保护范围。建议由专门机构负责对风味名吃进行登记、挂牌、宣传,对金城老字号统一挂牌,督促各老字号注册专用商标,对配方、制作工艺进行科学整理和保护,鼓励其培养传人、扩展经营,发展连锁店、专门店等经营方式。
鼓励艺人广收门徒传技艺
对雕刻葫芦、黄河水车制作、羊(牛)皮筏子等技艺性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全力挖掘现存生活中尚存的传承地和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技能持有的艺人进行调查、登记,明确需要保护的对象。政府从优先原则给这些艺人发给特别补助金,以提高他们的技能,让其每年展示技艺,使之得到利用,鼓励他们多收徒弟,传于后代。
建设民俗风情博物馆
对社会风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采取建设民俗风情博物馆的形式,还原民俗、节庆场面,给其生活化的再现,给人有直接的参与和体验。让创造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核心的原住民去演示,使之在现存社会的生活流中得到、实现真正的保护。同时,在民俗风情博物馆附近、金城关一带设立民俗特色商品一条街、风味名吃一条街,通过旅游引导,支持项目传承、发展和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