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早有停批别墅类用地的政策出台,但各大城市的别墅供应量却并没有减少,这一方面是由于之前的存量别墅用地的释放,但更主要的原因则在于开发商可以以其他名义“曲线”拿地,土地的“闸门”并没有关严。例如,国土资源部对“大户型和低密度住宅”及“别墅”没有定量区别,这就导致一些别墅开发商绕开政策监管的路径,打出“类别墅”的招牌大肆圈地,拿到的土地算是低密度住宅用地,不属于别墅用地。如此,开发商不仅以低成本取得土地,且照样建设别墅不误。
“地少人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房地产开发是一项影响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土地规划,必须从国情出发,做到科学和节约用地。停批别墅类用地的政策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但是政策虽在,落实却难。“没有绕不过的政策”这一症结毫无悬念地再次出现在“停批别墅用地”这一禁令上。此中原委,耐人寻味。
一方面,国土资源部虽然叫停了别墅类用地的审批,但是却没有对“别墅”这一概念作详细的数据和指标上的定义,如此大的漏洞当然不会被精明的开发商放过,你不让申请“别墅”用地,我就不用“别墅”一词,于是各种改头换面的说法“大户型”、“低密度住宅”顶替了原先“别墅”一词纷至沓来。不仅别墅照盖不误,连申请别墅用地的高成本都省了,如此好事,开发商怎能不乐而为之。
此外,别墅用地监管与审批环节也形同虚设。既然已被叫停,审批机构就更应对各类改头换面的别墅用地申请者加强警惕和监管才是,而不应来者不拒地来了就批。其实即便是“别墅”的叫法改头换面了,监管者与审批者也应具备“火眼金睛”的鉴别力,更何况,识破“低密度”乃“别墅”的变体本也不难。一定程度上,正是审批机构的把关不严,甚至可能存在的腐败行为,导致了早该合上的别墅用地闸门依旧毫不设防的敞开。
“政策缺陷”与“监管失灵”共同为开发商挂“低密度”羊头,卖“别墅”狗肉的算盘开了一路的绿灯。
如何让禁令真正令行禁止、如何让监管部门真正承担起看门人的角色,着实是对相关部门执行能力的考验。但愿责任能被追究,经验能被吸取,更期待此类禁令总是蒙尘的故事别再上演。 编辑:黛茜 |